当前位置:百文斋文学网>历史小说>三国之风云再起>第158章 诸神之战(十一)

第158章 诸神之战(十一) (1 / 3)

163章诸神之战(十一)

“儒家认为,君权神授,授命于天,神圣不可侵犯。如周王授命于天,称为周天子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《尚书・召诰》曰,有夏受天。我们教化人民首先遵守‘三纲五常’。先秦之时,至圣先师孔夫子最早提出君君臣臣、父父子子和仁义礼智信之学说。亚圣孟子进而提出,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‘五伦’道德规范。他认为,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,故应忠;父子之间有尊卑之序,故应孝,兄弟手足之间乃骨肉至亲,故应悌;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,故应忍;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,故应善。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。”

“大儒董仲舒的《春秋繁露》集先贤之大成,提出‘三纲五常’之说,即君为臣纲,父为子纲,夫为妻纲;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之道。他认为三纲是处理君臣、父子、夫妻、上下尊卑关系的基本法则,治国者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。五常也可以理解成五典,即父义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;以及五伦,即君臣、父子、兄弟、夫妇、朋友五种人伦关系。用忠、孝、悌、忍、善为五伦关系准则。”

“但是儒家除了坚定不移维护君主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外,也坚持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之思想。也就是说,人民放在第一位,国家其次,君在最后。君者,舟也;庶人,水也。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。国家社稷是为民众建立的,君的位置是为国家社稷而设立的。

“说得太好了!君为轻,民为贵,社稷次之。儒家的这个观点,本公子是深深认可的。”刘禅激动得拍案叫好,离座朗声道:“古之圣君先贤,无外乎三皇之伏羲、女娲、神农炎帝;五帝之黄帝、颛顼、帝喾,以及尧、舜、禹、汤等。这些君主都是人民推举而出的贤明君主,他们没有私心杂念,一心为民,选贤用能,天下为公,得到了天下老百姓的衷心拥戴。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,也有力量把君推翻。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,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。故而这些明君能以禅让方式传承帝位。”

民为贵,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,是至高无上,不可动摇的。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,从根本来说,都是来自人民、治于人民、为了人民。

社稷次之,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,山川大地,五谷物产,乃是养育人民,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,当然十分重要。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。所以也可以说“社稷”就是国家。作为一个国家,当然要有制度,要有宪法。但制度也好、宪法也好,终究还是来自人民、为了人民的,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。

君为轻,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,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。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,没有民就没有君,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?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,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,又没有五谷物产,也没有宪法制度。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,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;若是没有了社稷,国家也就不存在了。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。
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